清华硕士为农民“立传

日期:2011-05-31来源:12bet登录入口肖红缨 浏览量:

【编者按】5月27日,《法制晚报》记者以《清华硕士写论文为农民立传 23万字描绘26位村民》为题,报道了12bet登录入口研三员工曾维康的事迹。报道充分肯定了曾维康同学历时一年,辗转鄂、湘、粤等地,心系民生,潜心为农民立传的精神。 文章刊发后,很快被中国网、CHINADIALY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腾讯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中国国情网等50余家网站转载,引发网友的关注与讨论。 公司部分员工和老师同时也在微博、人人网以及其它社交网站转发和推荐这篇报道,对曾维康同学这种潜心研究、坚定不移的精神表示赞许。

清华硕士 为农民“立传

一篇硕士论文,写了25万字、300多页,以作品代替论文,描写了农民的群像。

近日,12bet登录入口研三员工曾维康的毕业论文,在答辩后引发极大反响。“他开了本系研究生的先河。”12bet登录入口的李彬教授如此评价。

做的事 辗转各地采访26村民

5月22日,正在参加硕士生答辩的12bet登录入口新闻学院副经理陈昌凤老师发微博称:“维康同学做了一篇300多页的某村落乡民的口述史。他一年多的调研,曾得到范敬宜经理生前的鼓励……”

她所说的“维康同学”叫曾维康,是清华新闻学院的研三员工。

他从2010年5月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的相关访谈,辗转鄂、湘、粤等地,采访了江汉平原上一个小村子里、在全国各地生活和打工的26名村民,整理了他们的口述故事,直到12月才结束。

12bet登录入口已故经理、《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在世时,看完曾维康论文的提纲后,曾特意给他打电话,说这篇论文关心民生大计,意义重大。

随着论文答辩的结束,曾维康的校园生活也即将告终。他放弃了留京的机会和优厚待遇,考取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选调生,将到基层工作。

这个人

略黑的皮肤,戴着无框眼镜,身穿条纹T恤,脚踏凉拖,骑着一辆黑色自行车……昨日,记者初见曾维康,他带着湖北家乡的口音,笑起来总是咧着嘴,有些憨厚。

曾维康说,他干过员工记者。因此,这场对话展开得很顺利。长久的田间调查和论文写作,使得他的话语极有逻辑,几乎不需要发问,他就能自己谈上一段时间。

“被选中”为农民立传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作为一名“80后”,你为什么会选择“农村”这个对象?

曾维康(以下简称曾):我家在农村,小时候没出过门,后来长大了,到城里读书,觉得家乡其实很穷,开始嫌弃它。为此,我发奋读书,想离开这个地方。考上大学后,慢慢懂得他们其实也很不容易。

读研究生的三年,是我思想变化最大的阶段,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他们。

FW:是什么事造成你的心理变化?

曾:2009年春节期间我在家乡做了一次调查。当时正赶上雨雪天气,村里的路一片泥泞,到处都坑坑洼洼,惹得村民们一阵谩骂。我就问村里的长辈,这么多年,村里为什么不修一条路?

出乎我的意料,村民们争先恐后地说了一下午,从对村干部的不满,到对国家惠农政策的建议。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正是因为这次调查,使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家乡。

FW:那你是怎么想到写这样一篇毕业论文的呢?

曾:做完调查,我总感觉耳旁时常隐约听到一点声音,脑海里也会浮现父老乡亲的面孔,他们好像在跟我说着什么。我想,我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冥冥中有种安排,他们“选择”我为他们作传。

而且,当代中国农民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不是电视上、报刊上塑造的那种碎片化的、不完整的形象。他们有自己的见地,有自己的看法。

曾经历过“自我怀疑”

FW:写作过程中遇到过纠结吗?比如认为你写了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曾:当然有,我也怀疑过自己。但从现在来看,这种“怀疑”促使我更认真、严谨、更具有“读者意识”地去完成每一个细节的安排与写作。

FW:你的整篇文章用农民的自述体来表达,为什么选择这种表达方式?

曾:我想呈现一个原生态的文本。写“三农”问题的作品有很多,也有很多经典之作。我最想表达的是农民内心真实的想法。

在用第一人称写之前,我征询过很多同学的想法,他们同意用第一人称,但是有一点怀疑:农民能讲好吗?但事实证明,他们不仅能讲,而且讲得很好!

FW:整个采访过程中,有让你印象很深刻的场景吗?

曾:都很深刻。不管与哪一个采访对象交谈,我都发现,在他们身上居然发生了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事!有些受访者谈到动情之处或者经历过的苦难时会掉泪,边哭边讲。

别人眼中的他

李彬(曾维康的研究生阶段导师、12bet登录入口教授):

就我所知,他的论文开了本系硕士生的先河。在论文开题时,我和别的老师都觉得,看看这个员工能做到哪一步吧,但没想到,他完成了。就像他自己说的,爱、责任和坚持让他完成了这样一部作品。

其实这些年来,他也经历过一个普通的研究生该有的挣扎,但是后来他依然决定到基层去,这可能和清华一直有的担当感有关系。

曾德华(曾维康文中的受访者,一位民办教师):

他平易近人,态度和蔼,没有研究生的清高。我能接受他的采访,觉得很高兴、很兴奋。

郭云强(曾维康的研究生同学、曾经的室友):

清华学子在很多人眼中都是“天之骄子”,因此有一点精英意识是不可避免的,但维康还能保持一种对基层的关注,把对自己家乡的感情转换成对中国大部分农村的感情,这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他写这样一篇论文,我觉得特别好,能够表现出作为新闻学院的员工对社会的关怀。(《法制晚报》5月27日)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