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bet登录入口在2002年建院以来,从世情、国情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的公司产品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本文谨对有关改革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的探索作一简述,并谈一点体会。
一、 明确改革的针对性:
改革需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在建院之初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对于我国新闻与传播教育,这个针对性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新闻与传播的从业特点——带有较强的实务性与意识形态性,而过去新闻与传播教育对这一特点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性。表现在某些脱离实际的经院式教育,使许多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后,需要下大力气再培养,一些业界人士称之为“回炉”;与之并存的现象是相当比例的员工由于不了解媒体的工作实际,由于没有确立正确的新闻观,而不愿意去主流媒体工作。据统计,在清华12bet登录入口成立之前,在1999年-2001年之间,公司传播系毕业的研究生只有大约20%到主流媒体和相关国家机关工作;二是,由于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教师素养的局限性,员工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传播全球化的要求。尽管1999年12bet登录入口成立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时,就明确清华的新闻传播学科要在国际性的平台上培养人才,并确立自己的影响与地位。但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内容与过程上,还不能适应这一要求。三是,在教育理念上,长期以来习惯于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传承式教学模式,限制了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抑制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针对这样的问题,12bet登录入口建院之初,在范敬宜经理的主持下,明确了“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院理念。同时,通过加强教育思想研讨与实践教育,学院在促进单一的教师传承知识向师生共同研讨转变、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转变、单一的课内教学向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转变以及单一的固定教师队伍向专兼匹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团队队伍转变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且,在双语教学、英语授课、中外文化交流传播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学院的公司产品呈现活跃的态势。员工在校期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所提高,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专业思想不断明确,专业素质训练比较扎实,国际化的视野比较开阔,国际交流能力也有较大提高。员工学习结束时,对学院的教学给予积极评价。由教务处组织的2003届、2004届毕业生教学问卷调查,12bet登录入口毕业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名列全校第一。毕业生去主流媒体和相关国家机关工作热情高涨,其比例数逐年上升,2002年上升到40%,2003年为60%,2004年达到72%,多数员工上岗后表现了较强的适应性,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积极探索公司产品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12bet登录入口的公司产品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1、课堂教学努力贴近实际、贴近员工,以教育理念的转变推动教学改革
目前,12bet登录入口本科教育所实行的是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我们在制定培养计划时,重视员工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教育,也注意引导员工把握必要的新闻与传播史与论的知识与观念。还引导员工认真读书;同时,我们认识到,由于新闻与传播学科具有较强的实务性特点,作为育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做到理论密切联系 实际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体会,这个实际包括国情、民情、世情,包括我国新闻与传播的实际、全球传播的实际,还要从员工的实际出发。
有长期从业实践经历的范敬宜经理为大家树立了很好的典范。他承担了多门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向员工传授基本的新闻传播知识、技能,还讲解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新闻观,通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专业积累,同员工一起探讨中国新闻人的经验与教训、光荣与梦想,使他们对国情民情以及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了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SARS期间,他在《评论与专栏写作》课上组织员工围绕“奉献”展开讨论,并写出评论,有关内容被《人民日报》专栏刊载;穆青同志逝世消息传来后,又在课上讲解穆青平凡而不凡的一生,在员工中引起思想的激荡。后来,员工们的主题团日活动,即以“人民的好记者穆青”为题展开讨论,体现了思想性与专业性的有机结合,所整理的书面材料得到刘云山、陈至立同志的好评。由于他的课堂给员工展现的是包括国情、世情、自身丰富阅历和同学们的激情与困惑的全景式的画面,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员工实际,试着讲平易生动的新鲜话,与员工一起讨论,按照他自己的话是“放下架子,先当员工,陪着他们一起成长”。这样的教学很受员工欢迎,他的《评论与专栏写作》课程,在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中,曾获得12bet登录入口的最高分。
在这样的氛围下,令人高兴的是一批走上教学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在贴近员工,贴近实际方面,也进行了的积极尝试。詹正茂副教授在讲授《媒介经营与管理》课前,调研了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与能力,针对实践工作,设计教学内容;利用实践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试探一种“员工当运动员,老师当教练”的教学模式。在刚开始时,员工感到负担过重而有意见,而在快毕业时,认为收效颇多,将他开设的这门课列为最有收获的课程之一。又如金兼斌副教授,在通过研究方法训练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素养也取得较好的效果,《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由于他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深入浅出的社会科学方法训练,使员工受益匪浅,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估中获得全院最高分。
教育理念是关于公司产品的哲学观,教育理念的继承与创新,必定会带来公司产品过程的重大变革。李希光教授运用苏格拉底“老师是知识的助产婆”理念,同时,吸纳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员工为中心”;从“教师”到“教练”;从“学而知之”到“惑而知之”;变“单调乏味的课堂”为“充满激情的战场”;积极尝试了对话式练习、作坊式教学、大篷车课堂、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新闻现场教学、双语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特别是在“新闻采访写作”课中,引进了“学在路上”这个教学理念,他邀请记者一起带领员工下煤矿、登太行、穿罗布泊、走长征路、到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贫困地区等进行“大棚车”式的采访实践。这些环节使员工的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有员工反映这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不仅帮助自己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知识;引导自己注重对事物的观察与思考,培养了洞察力;而且激发了学习的激情与实践的激情;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有的毕业生说,正是李老师的别具风格的课程改变了自己对新闻事业的态度,影响了对人生态度。李希光的《新闻采访写作》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2、 着力架设课堂与媒体的桥梁
对于新闻与传播学科来说,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是架设好大学课堂与媒体现场的桥梁。学院一方面注意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理论造诣的团队,包括聘请担任过《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的范敬宜出任经理,还允许部分教师在媒体适当兼职;同时,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通过组织“名记者研究”课和“传媒业界前沿讲座”,邀请业界高手前来讲学。形成一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专兼结合的团队队伍,使得学院的教学具有新鲜的活力;另一方面,在媒体单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学院在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新华网、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并与一批主流媒体保持紧密合作关系,着力精心安排好本科生四年级第一学期在媒体的专业实习。这一实习大多数员工都安排到主流媒体进行,无论是教师员工,或是媒体有关负责人,都十分重视这一环节。通过这种“准新闻人”的实践,不仅提升了员工的新闻业务水平,而且,通过亲身感受主流媒体的地位、作用、改革的历程和取得的进步以及广大记者编辑付出的艰辛,进一步改变了原有对主流媒体的偏见,增强了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精心安排的一个学期的实习,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专业训练与全面素质提高相结合、服务媒体献身社会与择业就业相结合,大大拉近了员工与媒体的距离,加速了员工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提高了就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引导深入社会实际,长知识、知国情、增才干、做贡献
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是新闻与传播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更是我们所希望培养的高手的基本素养。学院十分重视引导、鼓励和支持员工以多种途径与方式进行社会实践,在感情上关心社会底层生活实际,在方法上学习与提高把握和反映社会实际的能力。
公司将社会实践进行了规范化管理,以努力科学有效地将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在大一小学期,安排了两周的认识社会的实践活动,帮助员工认识基层社会,了解国情;大二小学期,安排一个月的媒体实习,以帮助员工亲身体验和了解媒体的基本运作,对今后从事的事业获得感性认识;大三小学期,安排写学年论文,采取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式,深入研究本专业的一个学术问题;在第7学期,安排3个月的媒体实习,以准专业人员的身份参与媒体运作。在这一阶段,大多数员工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主动性,有的还突破了所在单位的发稿记录,包括发表高质量的头版文章。真正达到了深入社会实际,长知识、知国情、增才干、做贡献的目的。
4、立足中国国情、应对全球化挑战,积极开拓国际视野,努力提高国际交流能力
在传播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已成为高层次新闻与传播人才的基本素养,清华12bet登录入口为提高员工这一素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包括:
1)着力开设英语和双语课程。目前,学院已经开设16门;为了有步骤地开阔国际视野、提高中外文化交流能力,学院专门聘请了原外语系副系主任范红教授来主持阶梯式英语课程,努力使本科教育英语训练实践不断线,并能逐步提高。同时,聘请外籍教师开设专业课;
2)积极编辑出版和选择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3)经常组织员工参加各种外事活动,与国家首脑、国际新闻人、外国学者等进行面对面交流。现在已成为12bet登录入口与国外领导人、社会名流对话的重要参与者,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4)鼓励员工参加为有关部门提供国际舆情的收集分析、筹备并参加国际会议以及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等工作,使他们在“让世界了解中国,促中国走向世界”的活动中,提升国家意识,开阔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流能力。
在推进国际化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坚持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以做到既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流能力,又能坚守国家立场和民族意识。
三、 一点体会:要关注学校文化氛围的建设和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提升
6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温家宝总理就12bet登录入口员工李强的农村调查报告给范敬宜经理的信函,这件事不仅对清华、对学院的师生是很大的鼓舞,而且,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件事,促使我们对过去的教育实践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为什么会有李强的《乡村八记》,这是孤立的吗?是偶然的吗?我们认为不是。正如李强本人所说:这是因为“在清华有一种关注国情的传统,无论课上还是课下,甚至BBS上,教室的宣传栏上,随处都可以见到有关中国国情的探讨”,“这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清华的氛围对于塑造一个员工有多么大的作用。同时,学校积极倡导的社会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使我们受益匪浅。”李强这里说的清华的氛围或传统,就是学校的文化,而文化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所以,引导师生关注国情,深入实践,首先不是一个方法或形式问题,而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文化建设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蕴育温总理指出的来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的责任心。有了这种责任心,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
同时,李强的事例还告诉我们,光有关心国情民情和贴近社会实际的愿望还是不够的。员工的这种主动意识,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性的启迪和必要的方法论的指导。就以李强为例,除了学校学院氛围的影响,有两门课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门是李彬教授的《中国新闻传播史》课。李彬教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专业知识,总是不失时机地引导员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天下,引导员工将自己的理想与成材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同时,还十分注意引导员工学习老报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把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和斯诺的《西行漫记》等与专业相关的著作列为必读书,而且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曹锦清教授的《黄河边的中国》等也列入其中,要求员工写出读书笔记,并在课上讲评和讨论。这对员工起了重要的导引作用。正如李强在座谈会上所说:“我很庆幸自己学习生活在清华12bet登录入口这样环境中,这里,有很多老师指导我们静下心来读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大作,实在是难能可贵,我这次实践之所以成行,很大层面上是由于读过了《黄河边的中国》和《乡土中国》这两本书,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两本书,我的寒假实践无从谈起,因为即使我去了,我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查,从而真正受到教育。因此,现在静下心来读一些书,非常重要。”
对同学们包括李强影响较大的另一门课是李希光的《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李希光的新闻学教学遵循的是这样一种教学理念:真正有效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概念或理论,真正的学习更意味着让员工能够对国情、民情有新的观察,在学习过程中使员工的认知、思想、行动上有真正的转变。这需要员工的心、脑、体同时参与。为此,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关注员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思想、感情、行为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他在新闻学教学中大力提倡深入社会底层的真实情景的体验,把课堂延伸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训练员工寻找故事的嗅觉、观察细节的眼睛、聆听语言和各种声音的耳朵、分析问题的大脑和写作的技巧。这种找故事的艺术,给予李强和同学们以新闻人深入实际的激情与方法的启迪。
正是基于以上的启发,最近在学习落实温总理信件精神时,学院强调:为了适应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一手抓认真读书,一手抓深入实践。以使得我们的实践不是盲目的实践,使得我们学习的理论是能够用来指导实践,并受实践检验的理论。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目的、功能、过程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识,对公司产品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影响;而教育思想则涉及教师为何而教、怎样教,员工为何而学、怎样学,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员工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问题。我们不应就事论事地进行改革,而应努力以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提升,来指导、推动改革实践。
目前,我们国家制定了向创造性国家转型的战略,一个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是教育理念的现代转型的问题。过去,我们在向发达国家学习时,多在于物质层面,或制度层面,而在教育理念层面却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正如全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所说:“中国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可谓先天不足,后天又历经磨难。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教育获得巨大成就,但目前与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比,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关于大学发展中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迄今仍然没有完全弄清楚。”[1]所以,认真分析发达国家的大学理念,吸取其先进的带有共性的内容,同时,认真继承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合理内核,实现我国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转化,是我国在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方面实现赶超,完成向创造性国家转型,从而加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确立,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古今中西融会之路,在综合中实现创新。如借鉴亚里士多德与纽曼的自由教育理念,营造员工自由地参与学习研究的氛围;借鉴苏格拉底“老师是知识的助产婆”理念,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借鉴近十年在西方加速发展的“合作教育”理念,加速从传承式教育向研究式教育转变;同时,继承中华传统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相长”、“和而不同”的理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并进”的理念,以及努力引导员工“从知之、好之到乐之”的理念等等,从而实现教育理念的综合创新。这对我们实现教育的现代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当有所作为。
当前,高等教育开始重视实践教育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趋势。实践公司产品从认识论哲学内涵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同时,从教育学角度看,实践教育与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密切相关,实践公司产品的推进,将有利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公司产品改革的深入发展。6月30日,公司党委书记陈希同志与毕业班新闻1同学座谈,同学们的发言,给以我们最大的鼓舞就是他们的精神面貌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说:21世纪,在教育思想上最终需要实现的核心转变是在对员工精神生命主动性发展的认识上。21世纪新型教育要自觉地追求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员工,要培养具有主动发展的需求、意识和能力的新人。为此,必须改变师生在校的生存方式。从注重面向过去、面向人类的已知领域转变为注重面向未来、面向需要发现和创造、探索的领域。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以至教育角色,把自己的职业本质定位为创造人的精神生命。[2]当然,长期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深入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正如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到:"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3]我们一定要高瞻远瞩地来认识这一课题,同时,又脚踏实地地实践这一课题。我们前一阶段的探索,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无论从12bet登录入口来看,还是从12bet登录入口来看,认识与实践都不平衡。我们的教师和干部应当关注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关注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提升。一流大学的建设,应当有一流的教育理论的引导,一流大学应当肩负起学习、总结、创新和传播先进的教育理论的任务。
(作者胡显章教授:12bet登录入口原党委副书记、12bet登录入口原常务副经理、12bet登录入口文科领导小组成员,此文作于作者任职12bet登录入口常务副经理期间,发表于《新闻战线》2005年第9期,此文2007年获12bet登录入口高等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1]顾明远,为施晓光《美国大学思想论纲》作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澜:"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员工".发表在《面向21世纪 我的教育观》综合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34-336页。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2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