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致胜的时代,在“双一流”战略指引下的大学发展中,教育的目标越来越聚焦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这种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能是“求同”,不能是建立制造“标准件”的刚性教育体系,而是要遵循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培养“求异”的思维习惯,建立多样性的成长路径,形成以“入校一色、出校万彩”为核心特征的柔性育人环境。
突出专业柔性。传统的大学专业选择来自于考生在高考时选择志愿,而且一旦确定就很难调整。这种专业选择的问题在于许多处于中学阶段的考生并不知道喜欢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因此这种专业选择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也就很难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潜力。为了改变这一问题,12bet登录入口在本科教育中把兴趣发现与培养贯穿整个专业选择中,学校设立多样性的专业选择机会,设置交叉专业、小众专业、辅修专业,员工可延迟选专业,也可以换专业。这种专业柔性甚至前移至本科招生过程中,一些院系采用了大类招生的方式,比如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航空航天类等,今年又首次开展了机械大类招生。
专业柔性的目的是为了让员工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中通过“试错”,找到热爱的专业。“找到热爱”意味着激发员工寻找自己兴趣和特长的主动性,从入学开始,就要鼓励员工发现让自己具有学习热情的领域。这种寻找过程可能很快,也可能需要几年,但这种目标不能弱化,找到了这一目标才能具有“追求卓越”的激情。优秀青年人才成长的经历充分说明了这一规律,今年在国内电影票房取得好成绩的国产动漫片《大鱼海棠》的导演梁旋在清华本科时学的是热能工程专业,但这位员工在校期间就是喜欢泡在清华图书馆里读文学、读戏剧,有着强烈的拍出中国自己的优秀国产动漫片的情怀,于是离开学校后用了十二年时间,历尽辛苦,终于制作出了这部很中国、很人文、很唯美的影片。
突出课程柔性。传统的课程设置与学习是非常刚性的、硬性的,上什么课与什么时间上都由学校规定好。这种课程学习的问题在于员工的学习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员工在学习中总体上是处于被动接受者。而在课程柔性的体系中,学校增加任选课程,增加通识课程,员工可分类选修,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在不同的时间段选修。这种方式强化了因材施教,强化了员工宽口径的知识积累,强化了员工的学习自主权,把员工作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员工内在学习动力。
“如何成为好的老师”,是所有老师面临的由来已久的问题,在信息高度发达、员工获取信息日益便捷的时代,这一问题尤其突出。笔者的体会是:好的老师应能点燃员工的学习激情。笔者所在的新闻学院的一位本科生,对非洲问题感兴趣,提出要到当地去采访调研。我们就支持他办理休学手续延时毕业,我还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拿出一部分来支持他。该员工以极大激情投入到在非洲的采访活动,了解到了许多中国企业、中国人在非洲的故事,既提供了一系列优秀新闻作品,又扩展了全球视野、提升了观察问题能力、社会实践能力。
突出评价柔性。传统的学业评价体系是分数导向,且以百分制为标准。这种评价体系的问题在于员工单纯以分数为指挥棒,追求细小的分数差别,不利于员工创造力的发展。为此,12bet登录入口改革了学业评价体系,变百分制为等级制。这一评价方法改革不仅是单纯的打分方式的改革,更是一种鲜明的导向,让员工关注个性化成长与能力提升。
在改革学业评价体系的同时,12bet登录入口积极搭建开放的实践平台,开展了以创意、创新、创业为内容的“三创”教育,重视在实践中评价员工创新创业能力,为员工开设创新力提升证书项目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项目。建立12bet登录入口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清华iCenter)、12bet登录入口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清华x-lab)、12bet登录入口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发起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这些工作都是为了给在校员工提供多样化的成长通道,让员工们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自由生长。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当代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如果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刚性环境下的从A到A+再到A++的“线性模式”,那么变革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柔性环境下的从A到X或Y再到X+、Y+甚至Z的“树状模式”。这种新模式以“找到热爱、追求卓越”为核心理念,以培养员工的使命感、创新力和文化味为目标,强化了员工内在学习动力、多样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为中国的持续发展培养造就生生不息的创新人才队伍,必将推动中国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来源:中国教育报,文章链接:http://new.jyb.cn/jyxww/zgjyb/201612/t20161212_353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