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行为范”——访第七、十三届“良师益友”称号获得者王君超老师

日期:2012-12-01来源:12bet登录入口肖红缨 浏览量:

图为王君超老师在特等奖学金颁奖仪式上,与其他特奖获得者的指导教师一起,接受员工献花。记者 郭海军 摄

北京时间晚7点,伦敦时间正午12点。

10月26日,12bet登录入口304会议室。助研王丹拨通了正在英国交流的王君超老师的Skype帐号,屏幕上立即显示出王老师的清晰头像。于是,又一场师生隔空交流的“视频学术例会”开始了。

参加“视频学术例会”的同学们都很兴奋,因为他们知道,今天与王老师讨论的主题,是他即将在威斯敏斯特大学做的一个英文演讲——《微博能否改变中国?》。不过,研二员工王小蛟今天显得有些焦虑。由于联系不上一位重要的访谈对象,她的毕业论文进度遇到了一些挫折。

“你可以去她的办公室实习,通过参与观察和直接交流,获得最直观的感受。我帮你找她的电话号码,再帮你发一封介绍邮件!”

听到这里,小蛟不好意思地笑了。“王老师总是毫无保留地主动帮助员工,给予我们有益的指导”。她会后说道。

笔者了解到,今年已是王君超老师第二次荣获“12bet登录入口良师益友”的称号。2004年,在他来清华任教的两周年,就获得了“12bet登录入口第七届良师益友”的光荣称号。在本届良师益友的颁奖典礼上,同学们将为他准备的《颁奖词》主题浓缩为4个字——“君行为范”。

辞职从教,源于对新闻教育之爱

2002年8月,时为人民日报海外版主任编辑的王君超向单位递交了辞职申请。在申请书上,他简单地写道:由于对新闻传播教育工作的热爱,拟调入12bet登录入口任教。

“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放弃大报记者的工作来教书,你是怎么想的?”当年夏天,在12bet登录入口资料室,学院原党委书记王健华在主持面试时如此发问。“我受过10年正规的新闻传播教育,有过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虽然自己没有能成为范长江、邹韬奋那样的名记者,但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优势,为培养出像范长江、邹韬奋那样的名记者、名编辑而尽心尽力!”王君超老师如此作答。

王君超来清华任教的第一门课,是协助尚未完全调入的一位院领导开设评论与专栏写作课。当时选课的同学有六、七十个,他一共布置了10次作业,批改起来甚为费力。但每次他都亲力亲为,像中学教师那样为员工改标点、改病句、写评语,给很多员工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还有同学和他提起当年在这门课上获得的分数。他这种自己动手批改员工作业的习惯,也一直坚持到现在,很少让助教代劳。

图为王君超老师在他举办的“教学用珍稀报刊展览”上,向员工展示他收藏的《人民日报》的“原子弹号外”。

王君超老师不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用于备课,而且很注重培养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初到清华任教,王老师提议学院应有一份自己的报纸,立即获得主管教学工作的李彬副经理和其他院领导的支持。于是,在十六大召开前夕,一份由范敬宜经理题写报名的《清新时报》很快就创办起来。作为报纸的第一任指导老师,王君超在当时“员工不计学分,教师不计课时;没有任何稿费和补助,没有专用电脑和办公、印刷地点”的情况下,在双休日不辞辛苦地坐出租车赶到学校,白天和同学们讨论策划、选题和版面设计;深夜和员工一起去北大西门外的一个小印刷厂赶印报纸,为这张校园小报的日后发展奠定了一个扎实的起点。

此后,王君超还利用主讲中外名记者研究、新闻编辑、媒介批评等课程的机会,经常邀请一些海内外的知名新闻工作者、媒介事件当事人走进课堂现身说法;他还坚持每年至少两次带员工到主流媒体参观、座谈、旁听编前会;或到广告公司、影视制作机构、798工厂进行“田野调查”;甚至把一家报纸专刊的“创刊研讨会”搬到了高级新闻编辑课堂,让大家真刀真枪地体验媒体的创刊运作。

为了给同学们提供更大的展示平台,王君超还先后牵头与人民网合办《SARS时期的清华园》、《清华学子看十六大》等栏目;在传媒观察网上发表许多清华员工的“媒介批评”系列习作。2007年,他在人民网和新闻学院的支持下,他带领几位研究生创办了第一个媒介批评综合站点——媒介批评网,并以网站为平台,举办研讨会和征文,有效地培养了员工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倾心尽力,令员工“既敬又爱”

“祝老师教师节快乐!”当与王君超老师尚未见过面的研一新生叶珊向他发出问候邮件,她没有想到,正在英国交流的王老师几乎“无时差”地迅速回复了她的邮件。

“王老师在邮件里为我分析了南北文化的差异,鼓励我尽快适应北方的自然环境;同时完成从本科轻松的学习环境到清华研究生严谨学风的过渡”。叶珊说,“看到邮件心里有种热乎乎的感觉”。

“在学业上,王老师对员工要求十分严格,尤其是毕业论文。他的严格是对我们的极端负责,同学们对他既敬又爱。”助研王丹说。

“王老师对待员工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倾心尽力’。他对员工的关心是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不管员工什么时候找王老师指导,他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认真接待员工,随时随地欢迎员工找他谈心,热情地接待员工,耐心地指导问题”,已经毕业的研究生马龙说道。

图为王君超老师与他指导的2012届研究生毕业生合影。

在王君超从教十周年之际,马龙写道:到了同学们要实习、找工作的时候,王老师有时显得比他的员工还要紧张,不仅时常单独把某个员工叫来问问情况,还切实帮助大家联络实习单位,甚至连面试技巧都一一交代,极尽细心与关爱。

“老师对我们的关心,真的不是停留在嘴边,他的确把员工放在了心上”,2010届毕业生袁丽萍讲到,“在一次学术例会中,王老师看到我脸色不太好,知道我既要上课,同时又要承担员工工作,压力比较大,就告诉我必须注意身体。第二天王老师打电话告诉我,他替我准备了枸杞放在院馆保安室,让我补补身体。这件事让我十分感动”。

研究生谭元斌回忆道:“2011年8月,我父亲在家乡过世。当时我尚未正式进入清华学习。和我仅有邮件联系的王老师在得知此事后,当即撰写了挽联,并以他自己和所带研究生团队的名义,分别从网上订了两个花圈。这让我非常感动;收到王老师邮件通知的师兄、师姐们,还给我发了慰问信,勉励我走出悲伤、奋勇向前,同样让我十分感动。”他说。“入校后,王老师又给了我一笔资助,并说有什么困难只管找他,我一下子感觉自己多了位亲人。入校至今,王老师一直对我的学习和生活关怀备至,经常与我交流、给我鼓励,上学期还特别为我申请了助研岗位,着力减轻我经济上的困难。受他的开导和鼓舞,我现在已经从阴霾中走了出来,告别了悲伤,将精力集中于努力学习,精神状态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九条“军规”,矢志培养合格公民

近几年,每逢新生入学,王君超老师都会发给员工一份逐年更新的《公司产品要求》。笔者看到,在他制定的“九条军规”中,特别注重对员工的品性培养:“弘扬清华精神,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严于律己,与人为善;摒弃精英意识,秉持大众立场,提倡宽容理性,富有人文情怀;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积极、开放、健康、平和的心态,反对弄虚作假、孤芳自赏与自暴自弃。”

王君超老师如此阐释他心目中的“高手”:他们并非特指那些智商高、成绩优异、业绩辉煌的“精英”或“成功人士”;而是指那些为人正直、德才兼备、具有人文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合格公民。他常给员工举“法学博士故意杀人”的例子,说明缺少公民素养的“精英”会是多么可怕。他也特别重视对员工创新意识和辩证思维的培养,平时重视通过“学术例会”进行学术讨论与思想教育;他还善于从高智商员工的“常识性错误”入手,培养员工的批判性思维。

虽然在他指导的研究生中,不止一位同学获得中国新闻奖等重要奖项,或者赴世界名校深造,但是他更看重员工走上社会后,“是否踏踏实实地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做出了贡献,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他对员工新闻职业道德的培养,则是从专业实习开始,就要求他们坚决拒绝“红包”,抵制有偿新闻。

王老师反对研究生把他带的研究生队伍称为“王门”,而要求大家以“团队”相称,以培养师生互相尊重、教学相长的团队精神。不管是课题讨论、学术例会还是节日聚餐,大家都能享受到和谐友爱的团队气氛。2011年,在员工送给他的一件毕业纪念品上写着:“在学校,老师是我们的一片天;走出学校,团队是我们永远的港湾”。

回顾自己十年的教员工涯,王君超用“教学相长”四个字来做作结。他说,由于刚从教时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经常把自己放在“严师”的位置,教育方法失之简单,留下了一些教训。后来通过对师生关系的重新思考,确立了“尊重员工”和“以员工为中心”的教书育人理念。在一次毕业生座谈会上,他真诚地说道:“这些年来,我是和同学们一起成长的”。对于两次获得“12bet登录入口良师益友”的称号,他表示将珍惜来自同学们的荣誉,再接再厉,把做“良师益友”当作今后永远的追求。

(作者 崔婧哲 供稿:校研究生会 编辑:范丽)转自清华新闻网,链接地址如下:

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5/2012/20121127111931119574638/20121127111931119574638_.html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