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记Shakuntala的“学术规范与专业伦理”

日期:2014-11-06来源:12bet登录入口梁鹏 浏览量:

编者按:

纽约州立大学(Plattsburgh)传播系主任拉奥(ShakuntalaRao)于十月中下旬应邀来12bet登录入口访问,为12bet登录入口开设了“学术规范与专业伦理”课程。她不仅以极大热情投入课堂,而且还在课外投入了数倍的时间答疑、与员工交流,受到了员工们的一致拥戴。下面这篇文章,是一位员工记述的听课感受。

【聚焦教改】当一堂课里有中国员工,美国员工,俄罗斯员工,印度员工……

陈建凤

2014-10-29 清华研读间

这堂课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多元文化的讨论性课堂,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课堂可以这样轻松而激烈,更是我第一次喜欢上这种以case为中心的讨论性课堂。

这堂课的老师叫Shakuntala Ra,印度裔美国教授,一个奇怪的名字,她进来时第一件事就是拆开那盒她带来的点心,然后说:“anyone who wants it can just go ahead”。有意思,课堂有了小点心,气氛瞬间就欢乐了不少。但坐在我周遭的诸多外籍同学却令我感到压力山大,我预想自己英语口语那么勉强,应该是会沉默地度过这堂课吧。然而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确是一波接一波的激烈讨论。

Rao老师的课叫“Academic Norm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如此严肃的课程名称想来讲的东西也会消耗大量脑细胞吧,我已经准备好厚厚的笔记本了。可是Rao老师开场就说:“It’s there anygood example that makes you think about ethics?”

一开讲就是问题,我得好好沉思一下,正当我准备琢磨时,右边的一位金发姑娘几乎以抢答般的速度讲了一连串英文,大概意思就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哲学家他们对道德的理解。我后来才知这位反应敏捷、发言积极的姑娘叫Lauren,来自美国波士顿,她发言的时候逻辑性极强。我们的Rao老师呢,一直在听,边听边点头而且高频率地重复着一个词:“Right!Right!Right!…….”

Lauren结束发言后,来自俄罗斯的Marina接过话题,表达了她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发言中,我也频频点头,觉得她们讲的很对,我很认同。正此时,Rao老师说:“Do all of you agree with them? or do you have any other examples? ”话音还未全落,来自印度的Mike早已举起了手,并讲述了在中国发生的一个婴儿被卡车压过,马路边却别无人伸出援手的故事。他讲得十分激动,随着他的讲述,很多外国同学也发出“I also see that!”的感叹!Mike同学讲得很激动,他最后的观点是:“I really can’t believe people didn’t save a baby,and I think it happens in China everyday and everywhere. I’m sure ifI were there,I would save that baby!”

随着Mike同学话音落下的是更多同学的举手,来自美国的女孩Jordyn补充到:“I remember ithappened in Guangzhou!”Mike同学听到了补充和回应更显激动。此时也很激动的还有数十位中国的员工。首先举手发言的是舒洁同学,她首先肯定了这个事件的真实性,也表达了对那些不伸出援手的人的不认同,但她补充到:“我们应该考虑到的是,当时那个场景是非常复杂的,那些人不一定是不愿意救,有很多可能是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一些可能是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措施,复杂的情况不能简单地去判断,而且这样的事情并不是每天都发生在中国,也不是哪里都有。”(当然,舒洁同学是用英语说的,我只是转述了其中文含义)。

闻此辩驳,Mike同学立马回应到:“but it’s just a baby,why peopledidn’t do something!”“Yes,I agree,I think ifthere were a lot of money under the tractor, they must go step quickly!”一个来自英国的同学援声支持。舒洁同学也不示弱,立马反驳到:“you can’t simply to compare a baby with money, I think they are really different!”

说实话,那时我对于大家讨论的事件还懵懵懂懂,我猜想他们在讨论“小悦悦事件”,于是我拿出了手机百度了一下,我找到的消息是:“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我感到些许激动,瞬间就举起了手,一边磕磕绊绊地组织语言,一边却又义正言辞地说:“请这位同学注意,并不是没有人救她,而是7分钟内,18个人经过没有救她,最后一个叫陈贤妹的人救了她。另外,我想说明的是,你刚刚说这种事情发生在中国每个地方每个时刻,我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种事情确实存在,但是更多的是人们会去扶起摔倒的人,人们会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我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大多数都是这样的人。我想声明的是,让你对中国有这种印象的原因可能更多是媒体造成的。如果你从媒体获取了大量这样的信息,那么你可能就会有刚才的看法,但是我想说媒体很多时候报道并不完全真实,譬如前段时间关于吴良镛教授在人民大会堂演讲,听讲的员工睡到一片的新闻就是虚假的,事实上,有很多清华的同学也参加了那次演讲,并不是媒体中所反映的睡倒一大片。”

我并不知道我是如何勉强地发言了那么久的,但是我确实是抱着一种很想表达的心情说了以上这段话,虽然我的词汇很欠缺,但我感觉在场的同学都都听懂了我在讲什么。围绕这个话题,讨论或者说是争论还在继续展开,我们的话题从人们不救这个小孩延伸到了媒体报道的伦理问题。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了讨论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不知不觉,一堂2个多小时的课堂就在你说我说中度过了。期间我们还讨论到了宗教问题,来自印度的Mike和来自非洲的Jade又掀起了一个讨论的小高潮。

在一个一个讨论的小高潮中,我们虽然有很多针锋相对的时刻,但最后我们也达成了某些共识:1,如果我当时在场,那么我会去救的。2,如果我是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在场,我也还是会去救的,因为首先我们是人,然后才是一名记者。3,尽管我们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我们仍需保持对彼此的尊重,才可能自由对话。

就是这样,一堂以case为中心的讨论课结束了,然而却在激烈的讨论之后充满了课堂的参与感以及对其他观点和文化的尊重感!(来源:转自网络,对标题与相关文字进行了编辑,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U0MTAzNQ==&mid=201076903&idx=1&sn=7b5a12d7c2035eaf89c88d0783c75547&scene=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