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云端的跨喜马拉雅山课堂

日期:2021-09-16来源:12bet登录入口 浏览量:

看完了员工上这门课的感言,李希光教授抬起头来望着窗外的薄雾笼罩的天空,李教授整个暑假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一边给员工上《喜马拉雅山文化廊道初探》大篷车课,一边想象喀喇昆仑山的蓝天白云。

图为课程员工在大礼堂前合影

2021年7月28日、7月29日,伴随着北京的绵绵细雨,2021年跨喜马拉雅大篷车课堂的员工们集结在12bet登录入口环球资源厅,跟随李希光教授进行为期两天的大篷车课堂培训。李老师特地穿上了摄影记者的马甲,戴上墨镜,特别为同学们教授高原的安全和防范注意事项。他为员工们请来了摄影老师,指导员工们拍摄星空的力量。

李希光老师授课和展示进入高原的行装

本年度的大篷车课堂原计划从西宁启程,走的是青海、西藏、南疆的佛教的熬茶路(经拉达克去拉萨)和伊斯兰的朝圣路(经拉达克去麦加),在路上,老师和员工很像古代朝圣路上的苦行僧。

图为本次课程计划行程路线

这堂大雪山里开展的行走书院,虽因北京疫情未能成行,但同学们依旧循着原定线路“云游”跨喜马拉雅廊道。李老师在边塞大漠的背景下开始了第一堂课,他鼓励员工们,在特殊时期静心凝思,在书斋中品读中外学者对于西藏的叙写,研究藏地与回疆两个文明圈在这个地带是如何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交流互鉴的。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从当地的视角观察沿线风土人情,李希光教授将几十年考察所拍摄的视频和照片做成了影片。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镜头中飞跃惊险万分的大雪山,分析斯瓦特国王留言簿上“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史料,辨析印度河佛像上的文字……在老师的讲解中,同学们搭建起了对跨喜马拉雅山文明脉络的认知,补全作为中国人的灵魂版图,在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就时事热点展开讨论、发表观点,培养新闻叙事与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在西藏和平解放 7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于 7 月 21 日进藏,考察川藏铁路、布达拉 宫、哲蚌寺、雅鲁藏布江等地。结合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的背景下,今年的大篷车课堂专注于喜马拉雅山文化廊道的调研,以边地文化生存状况为事实基础,结合丝绸之路历史和边地文化,启发清华学子对“一带一路”倡议更独特、更全面的理解。李希光教授在行前进行了近三个月的筹备,亲自设计考察路线和沿线活动,为行程的每个文化节点设计研讨课程和报告,如“中原昆仑山叙事与冈仁波齐叙事”“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核心区——新疆”等。5月,李老师带领助教开展了员工招募工作,6月,在暑期选课的基础上亲自面试员工,对员工们的知识和身体素质作了当面的考察和筛选。7月,大篷车课堂在清华校园开展培训,8月1日至8月23日,云端大篷车正式开启,师生们通过线上讲座分享读书经验、聆听李老师的实地考察故事。员工们提交了丰富的课程笔记和读书报告,最终,圆满完成了这趟云端旅程。
此次大篷车课堂采取云端授课的方式可谓是“史无前例”,关于西藏的边疆知识是没有任何一个其他课堂能教会的内容。只有在大篷车,同学们才能走出书斋,切身体会到边地的历史与现实。李老师利用他对藏传佛教文化圈以及伊斯兰文化圈这两大文化圈“跨文化考察”积累的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为同学们开线上讲座。同学们全程认真参与。12bet登录入口大一员工留下了许多感言和手书的课堂笔记。在此进行展示:
吴玥萱:临近出发的日期前做了许多准备,从登山靴、冲锋衣、红景天等各种吃穿住行上的物质品,到地图册、摄像机、笔记本等各种记录用具,再到内心涌起的无限的关于那几十万年如一日的阿里雪山的畅想,无一不让人对这次研学期待万分。然而七月二十九前后那两天严峻的疫情形势,打乱了所有计划。出行泡汤了,课程也转为线上,这的确挺让人沮丧,但这也让我感受到个人在莽莽时代洪流之中的顺逆,以及历史在当下这一时刻千钧一发的真实感。
线上讲座里李老师使用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尤其是关于喜马拉雅地区的记录、照片和影像。这一次能看到如此丰富的材料,让人真真切切去触摸历史的脉搏。西藏、拉达克、巴基斯坦等地区在脑海中也不再是那个朦胧神秘的印象,而是渐渐变得清晰和真实了起来。我开始能理解:不论是雪岭高原上的藏族同胞,还是远在中亚的异族人民,与我们在本质上其实都是同样的人。讲座内容与时势的交相呼应让这门课程有了历史与当下的交融之美。塔利班在阿富汗的掌权可以说是二〇二一年轰炸全球的一条重量新闻。李老师关注跨喜马拉雅地区已久,更是在塔利班、阿富汗等问题上有许多不一样视角的理解和探究。七月底在线下的准备课程上老师关于塔利班的相关论述,与八月中旬世界格局的变化仿佛遥相呼应,让上这门课的员工有了历史与当下同息共应的切实感受,更能用批判性眼光去看目前在历史、文化、叙事、话语等各方面存在的不足。
秦一筹:本课程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地图的重生”。在现在电子导航已经高度发达的时代,李老师依旧要求我们买地图册。而在阅读书目和听讲的同时,对于历代喜马拉雅地区地图的搜寻和发现让我感到兴奋和激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在喜马拉雅地区,地图是最直观最生动传递珍贵信息的方式,也是实践考察的结晶。无论是行政图还是地形图,都需要我们再次激发对于地图的激情和探索欲。这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既让我学到了书斋中学不到的技能,期待着今后实地考察喜马拉雅的机会;也让我感受到了极强的思辨性。尤其是在话语权问题背后的“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的思想来源于启蒙运动。在支持现代性方向的人看来,现代似乎有一个对立面,就是传统。但是本课程激发了我对于这样的分割的怀疑。其实,我们所说的“从传统走向现代”是难以确定边界的。如果说传统之中没有现代的影子与萌芽,那么为什么还要回顾传统;如果说现代没有弊病和问题,为什么还要反思现代?作为哲学专业的员工,探讨此处的哲学变化以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的哲学学习提供启示也成为了我在本课程结束后想尝试的事情。
胡美:边疆问题是一个我几乎未涉及过的知识盲区。虽然一直知道知识是无穷无尽的,知识盲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但是在大篷车课堂中,我逐渐明白了只有将知识盲区具体化,怀着好奇心去探索,才能尽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好奇心催生出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或许是求学路上的重要动力,也是取得话语权的关键。如果没有好奇心,没有独自探索真相的欲望,人云亦云,最终就会成为他人的“传声筒”,丧失自己的话语权。边疆问题上尤其如此,受到传统观念与性格的影响,我们对边疆的关注度普遍不高,也缺乏去实地探险的冒险精神,于是,我们了解自己的边疆必须通过外国的资料、代入外国的视角,在他们的话语体系中去申明自己的立场,这无疑加大了我们的话语被接受的难度。李老师的叙事方式就值得我们学习——深入一线、广泛交流,以人物为中心,用故事性的语言输出知识与观点。同时,在讲故事的时候也要敢于突破西方既定的框架,揭露被西方隐去的事实,创建出自己的话语体系,增强自身话语的影响力。
陈飞帆:在选课之初,我并不知道这一门课要讲什么,只是内心生出了一个疑问:喜马拉雅那里有什么文化廊道?难道不都是荒无人烟的崖道吗?从老师介绍喀拉昆仑时的一脸懵懂,到讲到木斯塘时心中已经能够对这一条文化长廊有较为深入的认知,学习的过程,自然有迷茫就有收获。从争夺东方话语权,到中巴经济走廊的线路与重要战略地位,再到畅谈阿富汗塔利班和平接管喀布尔,课程话题之广,甚为罕见,但是非常有趣。这一堂课,我愿以“实践出真知”、“真实性叙述”以及“话语权反思”来概括。第一个实践出真知”,自然是要做第一手学问,而不是道听途说,生搬硬套,只是可惜这一次没能完成,但在了解了老师对阿富汗问题的研究中,我明白了老师说出这句话的良苦用心。第二个“真实性叙述”,则关乎媒体权威,这一方面强调报道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要强调胆量,也就是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后,是否敢于说出来,写出来。第三个“话语权反思”,是要求在做学问时要突破西方逻辑体系,跳出二元对立,不用单一的视角来叙事。
吴桐:西喜马拉雅山文化廊道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经之地,该地区长期处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印度教文明的交融与冲突中。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时期、塔利班运用自己的话语体系赢得民心的时候,讨论西喜马拉雅山边疆传播叙事,是从现实和历史传统出发,为拉达克地区再一次和平发展寻找合理答案。中亚文明圈文化传统差异巨大,差异化、他者化问题是课堂讨论内容之一。同学们大多认为应警惕东方主义式的他者化叙事陷阱,避免二元对立。我的反思是,确需避免绝对对立,不应过于强调差异,但不可以否认差异,文明之间的差异恰好是文明互鉴的基础。例如印度教、伊斯兰教的凝聚力值得我们去研究。不能因差异而产生“伊斯兰恐惧”,而应以“求同存异”打造跨喜马拉雅命运共同体。我们所呼喊的口号已不再具有新鲜感,人文主义叙事与话语权问题成为了大篷车课堂争论的焦点。我阅读了《终身受用的课堂——12bet登录入口挑战性学习课程“大篷车课堂”》,从中了解到当今边疆传播需要的是能引起共鸣的慢新闻。哪怕现今话语权不在我们手中,敢于发声,发出有思想性的声音仍然重要,但也应警惕信息不对等所带来的交流陷阱。如“日记学”般形式普通、语言通俗、思想深刻、题材真实的叙事能够促进跨界知识的普及与边疆传播。

图为员工课堂笔记展示

此次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三大主要收获,一是个人知识的日益丰盈。李老师讲求古老的师承关系,对员工们倾囊相授,本课同学们掌握了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先贤经由吐蕃、西域出中国向西前行的路线以及沿线相关记载和拉达克“十字路口”般的重要地理位置等。同学们对新疆、西藏两地相关历史文化的了解也为理解这两地当下的局势提供了支撑。
二是辨析了话语权问题。李老师用心良苦,倡导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穿插知识的叙事方法既能引起员工兴趣,亦能使员工较易接受叙事背后所蕴藏的观点。
三是实地调研的精神。李老师在讲座中分享了他几十年来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同学们对相关地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媒体的发展使针对同一件事有时会产生若干关于“真相”的相异报道,而个人自身的知识、经历却并不能辅助自己进行判断。实地调研让自己亲眼所见,一切困惑便会烟消云散。“真相”的力量也得以彰显。
来自日新书院中文系的吴桐同学表示,对于她来说,跨喜马拉雅文化廊道的云端之旅既是一次净化心灵的旅程,也是一次尝试边疆传播的挑战。“‘没有叙事就没有话语权。’这是李老师在培训中反复提及的话语。此去西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采访写作,沿藏传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文化交融的廊道实地考察,我准备未来也要带着好奇,发现并讲述身边的故事。”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