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新发展

日期:2023-10-20来源:12bet登录入口 浏览量:

10月19日晚,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教授受2023秋季学期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邀请,为200余名员工做专题讲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新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讲授”。讲座在三教3200教室举行。12bet登录入口助理教授陆洪磊主持讲座。
柳斌杰三年来的讲授一脉相承,主题分别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新发展”,本次讲座以近期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主题,带领同学们紧跟时代、勇担使命、开创新局。

柳斌杰开篇明义,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终结了真理,而是开辟了认识和发展真理的道路。一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依据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新的社会实践,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时代化、中国化两个方向上丰富和发展,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时代化中国化的新发展。这个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文化学的阐释,本质上是相通的。
柳斌杰围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要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新发展”“学好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三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
柳斌杰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要义和科学体系讲起,强调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自觉形成的主体性感情、体验和认知,是相对稳定的价值判断。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就是关于文化产生、发展和社会作用的规律及其特性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称,是科学的体系。柳斌杰对其中的要义进行了详细阐述:
首先,文化是产生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之上的意识形态,是相同条件下生活的人群共同的信念。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在中国地域上形成的中国人民共同认同的观念,又反过来影响着经济制度、政治关系、国家政权,因此要创造新文化来推动政治经济体系的进步。
文化是有阶级性、时代性、民族性的。不同时期的中国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例如,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主义”是世界上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也在传入中国后成为青年的选择,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革命胜利。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柳斌杰分析了中华文化的阶级特征、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文化认同是民族性的基本特征,文化构成了民族的共同性、心理性、感情性。柳斌杰以最近发生的地区冲突为例,论证了文化认同对复杂国际形势的深刻影响。
柳斌杰强调,文化是人民创造的,是人的本质理性表达,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文化结构的变化发展与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优秀的文化思想会跨越政权更迭、岁月变迁而依然熠熠生辉。同时,文化具有遗存性和代际传承性。遗址和文物证明了历史上某一种现象的存在,同时也具有传播、传承和学习的意义。
最后,柳斌杰针对文化的多样性、共生性、互鉴性的特点展开讨论,认为融合发展是其基本形式。多样而共生的文化是交流的、流动的、传播的,从而实现互鉴。兼容并蓄、有容乃大,中国在多元共生的历史进程形成了文化融合体。汉唐盛世、使节出使,中国也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
柳斌杰认为,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拿起了文化的武器改造中国,打破了旧时代文化专属于上层贵族的藩篱,在实践中凸显了文化的人民性,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建立文武两支队伍开展革命斗争,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等,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以人民为中心建设文化事业的新实践。
在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要义后,柳斌杰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确定,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认识已经达到时代高度,指引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柳斌杰从三个方面对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种是物质和精神的两分法,与私有制决裂,与传统观念决裂;第二种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三分法,中国也长期以此作为界定方式;第三种是“小文化”的概念,指向文艺、文物、文博等。他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所谈到的文化,是五个文明领域的精神文明,能够帮助我们形成全面的、系统的思考,其主要内容有: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系统性的,其重要里程碑包括文艺座谈会、十九大、文化自信、二十大第二个结合、考察版本馆、文化传承座谈会、最近指示等;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党和政府连续多年部署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制定一系列文化建设规划,提出文化数字化的方针,推动文化数字化的建设,实施文化建设的项目化和工程化管理,加强互联网文化治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能够促进认识深化,推动文化自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引领,在步步推进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文化重要性的升华,只有文化能够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反对思想乱象、实现立心立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力量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柳斌杰指出,“三个面向”的提出也标志着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文化发展的任务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育新人、展形象建设文化强国。
习近平文化思想还提出了对文化工作的具体要求:要认清新时代的形势,肩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新使命,在实践中做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重点工作,坚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担当。
最后,柳斌杰指出,我们要在新闻传播和团队建设中融入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文化的范畴来说,新闻传播和新闻教学及团队建设都在文化建设之列,党的二十大正是在文化建设的部署中,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三个“加快构建”,即学科体系、全媒体传播体系和叙事话语体系,分析了新闻学子学好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性。
柳斌杰强调,要通过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在真学真信真用上下功夫,提升文化定力。在深化内容转化上用气力,增加建设文化强国的信心。提高新闻工作的文化素养,讲好人类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等十个方面的故事。同学们在专业学习中,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新闻、传播、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的课程和实践中,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讲座结束后,新闻学院23级博士生王秋鹏就当下孔子学院在国际上发展受阻的困境提出其下一步应该如何发展的困惑。柳斌杰回答道,中国由于自身的文字语言特性和社会意识形态,和其他文化的沟通交流较少,因此借鉴德国经验在国际上创办孔子学院,也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但由于有些国家的政治气候发生变化,国际上目前存在很多异质声音,将孔子学院视为中国政治渗透的工具,对孔子学院的活动进行限制。面对这种情况,孔子学院应当继续选择中性的、平衡的方式发展,根据当地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国情因地制宜,发挥好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